大器晚成的田文镜为何死后会在永利app手机版官网乾隆朝一落千丈备受批判?

2024-08-31 06:23:2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练瑜伽的十大忠告田文镜自康熙朝步入仕途,到了雍正朝受到雍正宠信步步高升,他在雍正一朝并没有失宠,但是在死后他却在乾隆朝备受批评,而且后来还莫名其妙的被乾隆把坟推平了。下面就来说一说田文镜是如何受雍正宠信,又是如何在乾隆朝饱受批判的。

  田文镜出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他属于汉军镶蓝旗出身,田文镜其实读书并不多,他并非科举出身的举人,他的家庭应该是当时的中产小康家庭,是靠家里的关系捐得监生身份才得以步入仕途。

  监生其实相当于古代包分配的大学生,明朝时期监生大多是参加科举落选的人可以有资格入监学习。而清代监生大多是由地方学官选拔或者花钱捐纳,取得监生身份后不一定需要去学习,取得监生身份的人即可不通过科举直接被任命为基层官吏,这就相当于花钱买了一套学历然后国家包分配了。田文镜就是走的这条路步入仕途的。

  田文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监生身份被委任为从七品福建长乐县县丞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田文镜家里并没有太大势力,给他花钱整到监生身份已经算是极限了,所以田文镜属于在官场上没有靠山那一拨人,升迁速度非常慢。

  田文镜一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已经在官场摸爬滚打了22年的田文镜从一个从七品的县丞熬到了正五品的知州,这时田文镜已经45岁还只是中层干部,在古代按照这个年纪都可以退休了,毕竟古人寿命都比较短,能活过50岁的人就算比较长寿了。

  但是在第二年田文镜的转机来了,他被调入中央出任了吏部员外郎一职,这个官职虽然也是正五品,属于平级调动,但毕竟是进入中央,以后有机会能得到最高层的关注,所以田文镜很乐呵的就进京任职。

  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已经56岁的田文镜终于因为勤勉任事被提了一级成为了从四品的内阁学士,在这个职务上田文镜一直干到康熙去世雍正上台。

  本来田文镜这个年纪也不过熬到从四品官,按照清代官场的一般仕途人生来说田文镜算是走到尽头了,他应该会在内阁学士这个职位上终老退休了,毕竟已经60的人,放到现代官场都不会被提拔了,更何况医疗条件和寿命都远不如现代的古代了更不会有人提拔的,最终结局就是老死在这个职务上或者告老退休。但偏偏田文镜在61岁康熙去世雍正登基后迎来了仕途巅峰。

  鄂尔泰、李卫、田文镜是雍正时期最受雍正信任和喜爱的三大封疆大吏,三人中以田文镜年龄最大,康熙去世雍正上台时61岁,鄂尔泰次之也已43岁,李卫最年轻30多岁出头。

  这三人共同点就是都在康熙朝郁郁不得志。上面说过田文镜是花钱买学历国家包分配;李卫比田文镜更厉害,他是直接花钱买官,李卫是富二代出身,家里有的是钱,他老爹直接花钱给他捐了一个正五品的兵部员外郎,这就说明李卫花钱比田文镜花的多,所以起步就是五品官;鄂尔泰相对比田、李二人厉害多了,鄂尔泰虽然是满洲世袭佐领,但是人家是正经科举及第出身,但是鄂尔泰也挺抑郁,佐领本身就属于正四品的待遇,可并不是真正官职,属于世袭的待遇,鄂尔泰中举之后一直是正六品的蓝翎侍卫,快40岁的时候才出任正五品的内务府员外郎,仕途停滞不前。

  康熙去世之后雍正继位,他们三人就都迎来了仕途的春天。三人谁也没想到在康熙朝郁郁不得志,到了雍正朝会成为封疆大吏。

  田文镜的机遇就在于一次本应是公费旅游的闲差,却被他认真的做了,由此得到了雍正赏识。雍正元年(1723年),新皇登基朝廷派内阁学士田文镜去祭告华山,这个差事本身就是个闲差,一路连游带玩到那祭告一下就完事,顺道还能收些地方官的孝敬,很多人都抢着去,礼部是看田文镜年纪大了,为官还清廉,家里穷得叮当响,给他一次公费旅游还能挣点外快的机会,就派了他去。

  结果就是田文镜抓住了这次机会,当时山西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山西巡抚德音为了政绩故意隐瞒灾情没报给雍正,这件事被雍正的心腹陕甘总督年羹尧密报请求朝廷赈灾,但雍正不能确定德音和年羹尧谁的话是真,于是就想到了去祭告华山的田文镜,他肯定途经山西能得知那里的情况。

  所以雍正召见了田文镜询问山西的真实情况,田文镜当下一五一十把山西灾情的严重性告诉了雍正,并且连如何赈灾的具体措施都提了出来,雍正一看这田文镜挺有能力,本来这事和他没关系,他就是顺道路过山西,居然把情况打探的清清楚楚还连具体应对办法都想好了,因此雍正决心提拔重用田文镜。

  之后雍正派田文镜出任从二品的山西布政使,这个职务属于一省的第二把手,仅次于巡抚的存在,同时罢免了德音的山西巡抚职务,也就是说山西当时没有巡抚,那布政使就可以代替巡抚行使权力,也就是相当于田文镜就是第一把手。

  田文镜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把山西的旱灾问题还有其他问题都处理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山西全省秩序井然,吏治焕然一新,经济上也没有亏空,雍正这时候就发现这个比自己大了17岁的小老头田文镜能力这么强,于是雍正调任田文镜为河南布政使并很快升任他为河南巡抚。

  田文镜的能力强主要在于他在康熙朝一直在基层当官,有着非常丰富的地方主政经验,所以他对处理地方政务驾轻就熟,能很快整明白整清楚其中利害关系,因此他的办事效率非常高。

  田文镜可以算是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人物,他62岁才得以获得皇帝赏识提拔和重用,出任了封疆大吏,这也说明了人只要肯坚持,时刻做好准备,不要放弃任何机会终会成功。

  田文镜升为河南巡抚之后就越来越深受雍正喜爱和信任了,不久之后田文镜又被雍正任命为河南总督兼署兵部尚书衔,管辖河南和山东两省。

  其实在田文镜之前清代没有河南总督这个职务,雍正看中了田文镜的能力和执行力,所以为他特意设置了河南总督这个职位,田文静死后清廷裁撤了河南总督,可以说这个职务就是专门为它而设。从此田文镜一直主政河南到死。

  雍正对田文镜是十分喜爱,他还特意对田文镜家族进行了抬籍,将田文镜家族的旗籍由下五旗的镶蓝旗抬入到上三旗的汉军正黄旗,这是极高的隆宠了,满清还是很重视八旗制度,旗籍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比较重要的,因此抬籍是皇帝对臣子比较隆宠的赏赐了。

  除了抬籍,雍正在田文镜死后还将他安葬在了自己的清泰陵附近,这都算是对田文镜的非常高的恩宠和礼遇了。

  田文镜之所以能深得雍正喜爱,主要在于他坚决拥护和执行雍正新政,在河南推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和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新政。

  除了对雍正新政的坚决拥护之外,田文镜还有一名非常得力的幕僚帮他出谋划策和揣摩雍正的心思,使得田文镜每次都能迎合上雍正的心思。这个人就是田文镜的幕僚师爷邬思道。

  历史上的邬思道文采非常好,而且善于揣摩他人心思,所以没有太多文化的田文镜对邬思道很依赖,他对雍正的心思揣摩全靠邬思道,而邬思道替田文镜给雍正写的奏折也让雍正非常满意。

  久而久之雍正也都知道田文镜身边有个很有才华的幕僚师爷邬思道了,后来雍正给田文镜回复奏折时偶尔会问上一句“朕安好,邬先生安好?”这也就让邬思道以一介白丁师爷的身份能名留青史了。

  邬思道对田文镜推行雍正新政和揣摩迎合雍正心意有很大帮助,因此靠着邬思道的帮助再加上自身卓越的能力田文镜也越来越受雍正宠信。

  但田文镜后期与邬思道闹翻而拆伙之后发生了河南和山东水灾,田文镜隐瞒了灾情,为此成为了失宠的主要原因。

  雍正八年(1730年)河南和山东等地发生水灾,这时候田文镜并没有隐瞒灾情,直接上报给了雍正,因此雍正想减免河南和山东的税赋,还准备从中央拨款并派人下去赈灾,但田文镜为了自身的政绩考核,他隐瞒了灾情的重要性,他向雍正打包票执意按照原来的税收要求完成,不需要减免赋税,更不需要中央拨款派人赈济,雍正出于对田文镜的信任,他批准了田文镜的请求。

  田文镜本以为自己能控制住灾情的局势,可是水火灾情最为无情,这不是田文镜所能掌控,田文镜请求按规完成税收之后,两省灾情就越发厉害,一发不可收拾,河南和山东两地受灾百姓因水灾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不在其数,很多百姓卖儿卖女来维持生计。

  田文镜还一再为了政绩企图隐瞒灾情的重要性,结果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灾情已经隐瞒不住了,雍正也知道了灾情有多么严重,于是雍正按原来旨意下旨免去了两省的税赋,还从户部拨款由户部侍郎王国栋带钱到地方去赈济灾民。

  这件事之后田文镜就遭到了各方御史,很多官员都要求雍正追究田文镜玩忽职守的责任,而雍正却坚决袒护了田文镜,因为田文镜当时已经70多岁,雍正给出的理由也很有意思就是田文镜年老昏花,他说人谁无犯错,田文镜已经70余岁,他必定是老眼昏花被下属所蒙蔽,才导致不了解实际灾情,以致灾情泛滥还不上报。

  其实雍正这就是明显的偏袒田文镜,给他找好了借口,那些御史言官也就不好再继续追究田文镜了,只得由着雍正了,而处理结果就是雍正说田文镜年老多病,需要暂时停职调养一段时间。

  于是乎田文镜就暂时休病假调养去了,但很快田文镜就“病愈”,又重新回到了河南总督位置上。不过田文镜在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十年(1732年)还真的因病去世了。田文镜去世之后雍正十分悲伤,下旨河南全省立祠纪念田文镜,并且将田文镜入奉河南贤良,还特许了田文镜葬在自己的清泰陵附近。

  这都说明在雍正朝田文镜就没失宠过,虽然有过瞒报灾情的事情,但雍正还袒护于他给他找借口开脱,所以田文镜依旧深得雍正宠信,否则他也不能在死后还能葬到清泰陵附近。

  田文镜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官至总督的高位,子女都不能因他而沾光,他的住所和平时衣食都很朴素。清廉有能力,还有很强的执行力,这也是为什么田文镜能深得雍正的宠信。

  但是田文镜到了乾隆朝就彻底失宠了,当然yl6809永利,这时候田文镜也早已经死了,身后之名他在乎不在乎那就无人知晓了。

  乾隆以仁君形象示人,所以他最看不惯的就是田文镜为了政绩逼得百姓卖儿卖女,因此乾隆继位之后就对田文镜展开了上的大肆批评。

  “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

  其实乾隆说的也没错,田文镜为官虽然清廉律己,但他既是清官又是酷吏,因为田文镜为官极为苛刻,只知高效完成雍正的政令,有着很强的执行力,但在执行过程中田文镜往往是一味追求政绩而不顾百姓实际困难,因此即便田文镜为官清廉律己,当时的河南百姓也没人说他好,背后多称其为酷吏,可以说他的官声在当时非常不好。

  相比之下雍正另外一位宠信的封疆大吏李卫则不同,李卫也是能快速高效的执行雍正的政令,但李卫知道体恤百姓实际困难,他头脑比较灵活,往往都是结合当地百姓实际困难,然后自己在雍正的政令中稍加变通灵活执行。同时李卫也是为官清廉,敢于承担责任,能为民做主,因此同样是当时雍正宠信的两大重臣,李卫的官声要比田文镜好太多了。

  所以说田文镜因为他平日为官苛刻,过于追求政绩不顾百姓死活,以致官声不佳,再加上后来瞒报灾情问题,才导致他最后在乾隆朝失宠,成为乾隆继位之后第一位公开批评的雍正朝重臣。

  历史上的乾隆确实挺讨厌田文镜,以至于后来葬在雍正清泰陵附近的田文镜墓莫名其妙的被乾隆推平了。

  其实历史上的田文镜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办事能力很强,执行力很高效,而且为官清廉律己,另一方面田文镜过于追求政绩,执政过于苛刻,以至于被称为酷吏,可以说是集清官和酷吏矛盾体于一身。

  雍正其实并非不是不知道田文镜酷吏的缺点,但雍正用人是包容其缺点,放大发挥其优点,所以雍正容忍了田文镜的缺点,也因此田文镜在雍正一朝宠信有加。

  雍正治国本身就是以严酷著称,他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所以雍正能喜爱田文镜这样的官员。而乾隆治国以效仿其祖父康熙的仁政著称,施政以宽仁,而田文镜很明显是不符合宽仁这条路线的官员,所以乾隆继位后对已经去世的田文镜是十分厌恶,这也是田文镜在死后从生前的平步青云到坟头被平的一落千丈的原因。

搜索